瞭望丨“零碳海岛”写出人海和谐
瞭望丨“零碳海岛”写出人海和谐
瞭望丨“零碳海岛”写出人海和谐◇大陈岛经历了从无电到有电、从柴油发电(fādiàn)到与大电网联网(liánwǎng)、从全电海岛到“零碳海岛”的变迁
◇“蓝色循环”项目为海洋减塑(jiǎnsù),也助百姓(bǎixìng)共富,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废弃物回收项目,并获联合国“地球卫士奖”
◇平衡生态保护(bǎohù)和经济发展,大陈(chén)黄鱼这一大陈岛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富民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
文 | 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张璇(zhāngxuán) 纪航
大陈岛山脊上转动的白色风机(资料照片(zhàopiān))车邦国摄
东海无垠碧波上,台州大(dà)陈岛诸湾如珍珠般散落于蔚蓝绸缎(chóuduàn)间,海湾以温柔弧线揽住万顷澄澈。
大陈岛(chéndǎo)是一座因(yīn)467名年轻志愿者的垦荒行动而充满(chōngmǎn)传奇色彩的岛屿。如今岛上转动的白色风机,诉说着这里因绿而美的蜕变故事。大陈岛正通过清洁能源打造“零碳海岛”,采取“蓝色循环”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等多举措破解(pòjiě)海洋治污难题,不断拓展海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,逐步绘就“水清滩(shuǐqīngtān)净(jìng)、鱼鸥翔集、人海和谐”的美丽海湾图景。
绿色能源转动“零碳海岛(hǎidǎo)”
从台州市椒江区乘船出发,行驶约29海里,便到(dào)了大陈岛(chéndǎo)。率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于大陈岛山脊正在转动的白色风机。
“充沛的电能随着风机转动产生。风机已经成为大(dà)陈岛最醒目的绿色地标。”国网浙江电力大陈供电所(gōngdiànsuǒ)所长蒋伟坚说,发展至今,岛上34台风力发电机(fādiànjī)年均发电量(diànliàng)超6000万千瓦时,减少(jiǎnshǎo)4.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。其中,全岛生产生活用电全年消耗量为1200万千瓦时,风机产生的富余电量通过海底电缆输送回大陆,这部分电量可满足5000户家庭(jiātíng)全年用电。
曾经,大陈岛用电(yòngdiàn)是另一番景象:灯不明(bùmíng)、电话不灵、小船开开停停。“以前,岛上用电主要依靠(yīkào)柴油发电,机器声音很响,也会有污染。”蒋伟(jiǎngwěi)坚说,“2009年,34台风力发电机投入运行,大陈岛彻底告别了柴油发电的历史,进入全绿色能源新阶段。”
大陈岛的方方面面都被绿色用能改变。岛上的旅游公交车,换成(huànchéng)了全电(quándiàn)公交;渔业养殖,依靠电力制氧(zhìyǎng)、制冰;民宿餐饮,正在逐步使用电炉等全电设备。
鸡笼头是大陈岛有名的黄鱼养殖基地,现在也是看夕阳海景的“网红打卡点(diǎn)”。“以前这里的渔场(yúchǎng)靠柴油发电,要乘船到(dào)椒江取柴油。后来供电所为我们铺设电缆,把(bǎ)绿电引了过来。”台州广源渔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金伟军说,养殖黄鱼出货时需要用电制冰运输,如今(rújīn)渔场不仅用上了绿电,还通过能效“体检”服务,优化(yōuhuà)了用电方案,每年节约用电成本近7万元。
作为大(dà)陈岛老垦荒队员,今年82岁的(de)高(gāo)阿莲和她的后代仍居住在大陈岛。“我亲眼见证大陈岛从一个破败荒芜的小岛建成‘小康的大陈’。”高阿莲回忆说,“刚上岛的时候,这里(zhèlǐ)没有(méiyǒu)电,后来岛上有电了,也只能在晚上用两三个小时,现在什么都很方便,大陈岛越来越美,游客也越来越多!”
岁月流转,大(dà)陈岛经历了从无电到(dào)有电、从柴油发电到与大电网联网、从全电海岛到“零碳海岛”的变迁。
借助海岛风能,两项国际领先技术(jìshù)在(zài)大陈岛率先探索。储能方面(fāngmiàn),大陈岛投运全国首个海岛“绿氢”示范工程,使用全国产化质子交换膜(mó)制氢技术,实现(shíxiàn)了用清洁电力推动清洁气体能源转化及供应的全过程零碳。运输方面,国际首创海岛低频互联技术及风机低频接入技术,建成全球首条柔性低频输电海底电缆。
“‘绿氢’示范工程能(néng)在用电高峰和紧急检修情况下满足大陈岛用电需求。柔性低频(dīpín)输电海底(hǎidǐ)电缆可提高海上风电输送容量30%,实现陆岛两地电网间的电能高效互济。”国网浙江电力大陈供电所党支部书记曹霞说,大陈“零碳海岛”建设(jiànshè)迈出坚实步伐,树立(shùlì)了海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示范标杆。
在“蓝色(lánsè)循环”中减塑增收
碧海蓝天下(xià),大陈岛居民王忠富从海滩上捡拾塑料(sùliào)瓶(sùliàopíng)和破损(pòsǔn)渔网,送到岛上名为“小蓝之家”的回收点。塑料瓶每个2毛、破旧渔网每公斤5元……68岁的王忠富靠回收海洋塑料垃圾,每月增加1000多元收入。
“小蓝之家”是“蓝色(lánsè)循环”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(以下简称“蓝色循环”项目)的(de)一部分(yībùfèn)。“蓝色循环”项目发源于台州市(tāizhōushì)椒江区,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废弃物回收项目,并获2023年度联合国“地球卫士奖”。
“‘蓝色(lánsè)循环’项目为海洋减塑,也助百姓(bǎixìng)共富(gòngfù)。”大陈岛小蓝之家的家长(站长)孔晨说,其2021年接触“蓝色循环”项目以来,岛上的环卫工人、30多名渔民、众多岛民陆续参与其中。“项目给他们带来(dàilái)不少增收,渔民们受到激励(jīlì),出海时会(shíhuì)有意识打捞一些废弃渔具、塑料瓶。2024年,经我们站点运出的海洋垃圾就达20多吨。”
如何证明回收的塑料垃圾来自海洋(hǎiyáng)?椒江生态区建设事务中心副主任叶宗森说,项目以规范化收集(shōují)点为载体(zàitǐ)形成(xíngchéng)收集网络,通过物联网技术记录海洋塑料垃圾足迹,实现全流程可视化追溯。项目通过市场化、品牌化方式(fāngshì)运作,提高废弃塑料的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,大幅减少海洋塑料治理财政投入。参与(cānyù)项目的渔民、企业等有钱赚、有动力,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就此进入良性循环。
“蓝色循环”项目中(zhōng),经过处理的(de)废旧塑料最后被做成汽车配件、行李箱(xínglǐxiāng)、手机壳等发往全球各地。这些产品都携带数字化呈现的“碳足迹”,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,则能显示回收塑料的源头——大陈岛海域(hǎiyù)。
一个小岛的(de)试验,为(wèi)世界提供了可持续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中国创新方案。
立足海洋、森林资源禀赋,大陈岛还在探索海洋蓝碳、森林碳汇(tànhuì)交易等富民路径。“蓝碳,又称海洋碳汇,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(zhōng)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(gùdìng)、储存(chǔcún)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、活动和机制。”大陈镇环境卫生事务中心副主任杨海飞介绍。
2022年,大(dà)陈岛联合(liánhé)清华大学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、上海海洋大学等机构,聘请院士(yuànshì)团队开展大陈岛“海洋蓝碳”(滨海地区碳核算与交易体系)试点项目,编制完成《大陈岛碳收支核算及(jí)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方案》。
2023年(nián)10月底,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(贝类(bèilèi))交易——大陈岛(chéndǎo)贻贝养殖固碳项目碳资产成功交易,交易额100500元。杨海飞说,交易所得部分作为大陈岛共富基金,用于海洋生态保护(bǎohù),部分回馈养殖户,反哺海岛居民。“森林碳汇也完成了一笔交易,交易费用同样按照一定比例(bǐlì)回馈百姓,剩余部分用于大陈岛的森林修复工程。”杨海飞说,不管从生态还是(háishì)从经济(jīngjì)价值上看,海洋和森林对于大陈岛和岛民而言都是一笔财富。
从“靠海吃海”到“养海致富(zhìfù)”
大陈岛西端的梅花(méihuā)湾(wān),因其避风港的形状酷似梅花花瓣得名。当地居民回忆说,梅花湾曾有污水直排大海,海域常常漂浮着垃圾(lājī)。经历生态修复后(hòu),海湾水清岸绿,面貌焕然一新。修复工程还为梅花湾西侧岸段新添了一处砂质岸线沙滩。
浙江大陈岛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2019年以来,大陈岛连续获得国家和省级海湾修复资金支持,砂质岸线(ànxiàn)合计修复长度908米,乌沙头(shātóu)侵蚀岸线防护加固实施边坡清理12302.2立方米,恢复山体森林植被1448亩。此外,岛上建成低碳固废处置站和废水处理厂(chǎng),近岸海域一类水质面积占(zhàn)比(bǐ)提升至98%,形成“水清滩净、鱼鸥(yúōu)翔集”的海湾生态。
通过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,大陈岛经历了从“靠海吃海”到“养海致富”的迭代。鸡笼头是大陈岛黄鱼(huángyú)主产地,这里(zhèlǐ)曾因过度捕捞,野生黄鱼资源濒临枯竭。近年来,椒江区投资3000万元建成涵盖人工鱼礁礁体数量426个(gè)(只、组)、鱼礁规模10.5万立方米(wànlìfāngmǐ)的海洋牧场示范区;组织增殖放流活动(huódòng),放流黑鲷、梭子蟹、大黄鱼等,豢养(huànyǎng)渔业资源。大陈黄鱼这一大陈岛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富民产业因此(yīncǐ)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大陈岛海湾“颜(yán)”“质”双升,越来越多(duō)游客慕名而来。2024年,来岛旅游人次达到20万,旅游收入达1.7亿元,带动海岛“美丽经济(jīngjì)”蓬勃发展。
“80后”大陈岛(chéndǎo)居民孔庆磊2020年在梅花湾租下一套(yītào)海边民居,进行房屋改造和装修后,做起(zuòqǐ)了民宿(mínsù)生意。孔庆磊说,随着海岛风景变美,民宿生意越来越好,2024年,其开办的“澜庭民宿”营收100多万元。“5月到10月是大陈岛旅游旺季,很多游客来岛上游玩。随着这两年(liǎngnián)客流量增多,我们加大投资,去年还经营(jīngyíng)起了餐饮。”
渔旅融合的发展模式,让岛上“小(xiǎo)老板”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周海华既是大陈岛“拾光民宿”的投资者,也是大陈黄鱼行业管理协会会长。站在“拾光民宿”院子里(lǐ),向大海深处(shēnchù)眺望,一个个巨大的圆形网箱整齐排列(páiliè),那便是周海华经营的黄鱼养殖场。
在大(dà)陈岛,像周海华这样“跨界”经营渔业、旅游业的民营企业家越来越多。大陈镇凭借海洋与旅游资源双重优势,培育发展海上休闲(xiūxián)观光(guānguāng)产业,把大陈黄鱼(huángyú)元素(yuánsù)融入餐饮店、民宿等(děng),形成喂黄鱼、赏黄鱼、钓黄鱼、吃黄鱼、购黄鱼产业链。进一步发展黄鱼深加工及营销推广,挖掘大陈黄鱼文化,鼓励岛民制作鱼鲞等伴手礼产品,为“新农人”搭建大显身手的舞台。
(《瞭望》2025年第(dì)24期 )
◇大陈岛经历了从无电到有电、从柴油发电(fādiàn)到与大电网联网(liánwǎng)、从全电海岛到“零碳海岛”的变迁
◇“蓝色循环”项目为海洋减塑(jiǎnsù),也助百姓(bǎixìng)共富,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废弃物回收项目,并获联合国“地球卫士奖”
◇平衡生态保护(bǎohù)和经济发展,大陈(chén)黄鱼这一大陈岛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富民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
文 | 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张璇(zhāngxuán) 纪航
大陈岛山脊上转动的白色风机(资料照片(zhàopiān))车邦国摄
东海无垠碧波上,台州大(dà)陈岛诸湾如珍珠般散落于蔚蓝绸缎(chóuduàn)间,海湾以温柔弧线揽住万顷澄澈。
大陈岛(chéndǎo)是一座因(yīn)467名年轻志愿者的垦荒行动而充满(chōngmǎn)传奇色彩的岛屿。如今岛上转动的白色风机,诉说着这里因绿而美的蜕变故事。大陈岛正通过清洁能源打造“零碳海岛”,采取“蓝色循环”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等多举措破解(pòjiě)海洋治污难题,不断拓展海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,逐步绘就“水清滩(shuǐqīngtān)净(jìng)、鱼鸥翔集、人海和谐”的美丽海湾图景。
绿色能源转动“零碳海岛(hǎidǎo)”
从台州市椒江区乘船出发,行驶约29海里,便到(dào)了大陈岛(chéndǎo)。率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于大陈岛山脊正在转动的白色风机。
“充沛的电能随着风机转动产生。风机已经成为大(dà)陈岛最醒目的绿色地标。”国网浙江电力大陈供电所(gōngdiànsuǒ)所长蒋伟坚说,发展至今,岛上34台风力发电机(fādiànjī)年均发电量(diànliàng)超6000万千瓦时,减少(jiǎnshǎo)4.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。其中,全岛生产生活用电全年消耗量为1200万千瓦时,风机产生的富余电量通过海底电缆输送回大陆,这部分电量可满足5000户家庭(jiātíng)全年用电。
曾经,大陈岛用电(yòngdiàn)是另一番景象:灯不明(bùmíng)、电话不灵、小船开开停停。“以前,岛上用电主要依靠(yīkào)柴油发电,机器声音很响,也会有污染。”蒋伟(jiǎngwěi)坚说,“2009年,34台风力发电机投入运行,大陈岛彻底告别了柴油发电的历史,进入全绿色能源新阶段。”
大陈岛的方方面面都被绿色用能改变。岛上的旅游公交车,换成(huànchéng)了全电(quándiàn)公交;渔业养殖,依靠电力制氧(zhìyǎng)、制冰;民宿餐饮,正在逐步使用电炉等全电设备。
鸡笼头是大陈岛有名的黄鱼养殖基地,现在也是看夕阳海景的“网红打卡点(diǎn)”。“以前这里的渔场(yúchǎng)靠柴油发电,要乘船到(dào)椒江取柴油。后来供电所为我们铺设电缆,把(bǎ)绿电引了过来。”台州广源渔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金伟军说,养殖黄鱼出货时需要用电制冰运输,如今(rújīn)渔场不仅用上了绿电,还通过能效“体检”服务,优化(yōuhuà)了用电方案,每年节约用电成本近7万元。
作为大(dà)陈岛老垦荒队员,今年82岁的(de)高(gāo)阿莲和她的后代仍居住在大陈岛。“我亲眼见证大陈岛从一个破败荒芜的小岛建成‘小康的大陈’。”高阿莲回忆说,“刚上岛的时候,这里(zhèlǐ)没有(méiyǒu)电,后来岛上有电了,也只能在晚上用两三个小时,现在什么都很方便,大陈岛越来越美,游客也越来越多!”
岁月流转,大(dà)陈岛经历了从无电到(dào)有电、从柴油发电到与大电网联网、从全电海岛到“零碳海岛”的变迁。
借助海岛风能,两项国际领先技术(jìshù)在(zài)大陈岛率先探索。储能方面(fāngmiàn),大陈岛投运全国首个海岛“绿氢”示范工程,使用全国产化质子交换膜(mó)制氢技术,实现(shíxiàn)了用清洁电力推动清洁气体能源转化及供应的全过程零碳。运输方面,国际首创海岛低频互联技术及风机低频接入技术,建成全球首条柔性低频输电海底电缆。
“‘绿氢’示范工程能(néng)在用电高峰和紧急检修情况下满足大陈岛用电需求。柔性低频(dīpín)输电海底(hǎidǐ)电缆可提高海上风电输送容量30%,实现陆岛两地电网间的电能高效互济。”国网浙江电力大陈供电所党支部书记曹霞说,大陈“零碳海岛”建设(jiànshè)迈出坚实步伐,树立(shùlì)了海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示范标杆。
在“蓝色(lánsè)循环”中减塑增收
碧海蓝天下(xià),大陈岛居民王忠富从海滩上捡拾塑料(sùliào)瓶(sùliàopíng)和破损(pòsǔn)渔网,送到岛上名为“小蓝之家”的回收点。塑料瓶每个2毛、破旧渔网每公斤5元……68岁的王忠富靠回收海洋塑料垃圾,每月增加1000多元收入。
“小蓝之家”是“蓝色(lánsè)循环”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(以下简称“蓝色循环”项目)的(de)一部分(yībùfèn)。“蓝色循环”项目发源于台州市(tāizhōushì)椒江区,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废弃物回收项目,并获2023年度联合国“地球卫士奖”。
“‘蓝色(lánsè)循环’项目为海洋减塑,也助百姓(bǎixìng)共富(gòngfù)。”大陈岛小蓝之家的家长(站长)孔晨说,其2021年接触“蓝色循环”项目以来,岛上的环卫工人、30多名渔民、众多岛民陆续参与其中。“项目给他们带来(dàilái)不少增收,渔民们受到激励(jīlì),出海时会(shíhuì)有意识打捞一些废弃渔具、塑料瓶。2024年,经我们站点运出的海洋垃圾就达20多吨。”
如何证明回收的塑料垃圾来自海洋(hǎiyáng)?椒江生态区建设事务中心副主任叶宗森说,项目以规范化收集(shōují)点为载体(zàitǐ)形成(xíngchéng)收集网络,通过物联网技术记录海洋塑料垃圾足迹,实现全流程可视化追溯。项目通过市场化、品牌化方式(fāngshì)运作,提高废弃塑料的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,大幅减少海洋塑料治理财政投入。参与(cānyù)项目的渔民、企业等有钱赚、有动力,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就此进入良性循环。
“蓝色循环”项目中(zhōng),经过处理的(de)废旧塑料最后被做成汽车配件、行李箱(xínglǐxiāng)、手机壳等发往全球各地。这些产品都携带数字化呈现的“碳足迹”,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,则能显示回收塑料的源头——大陈岛海域(hǎiyù)。
一个小岛的(de)试验,为(wèi)世界提供了可持续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中国创新方案。
立足海洋、森林资源禀赋,大陈岛还在探索海洋蓝碳、森林碳汇(tànhuì)交易等富民路径。“蓝碳,又称海洋碳汇,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(zhōng)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(gùdìng)、储存(chǔcún)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、活动和机制。”大陈镇环境卫生事务中心副主任杨海飞介绍。
2022年,大(dà)陈岛联合(liánhé)清华大学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、上海海洋大学等机构,聘请院士(yuànshì)团队开展大陈岛“海洋蓝碳”(滨海地区碳核算与交易体系)试点项目,编制完成《大陈岛碳收支核算及(jí)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方案》。
2023年(nián)10月底,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(贝类(bèilèi))交易——大陈岛(chéndǎo)贻贝养殖固碳项目碳资产成功交易,交易额100500元。杨海飞说,交易所得部分作为大陈岛共富基金,用于海洋生态保护(bǎohù),部分回馈养殖户,反哺海岛居民。“森林碳汇也完成了一笔交易,交易费用同样按照一定比例(bǐlì)回馈百姓,剩余部分用于大陈岛的森林修复工程。”杨海飞说,不管从生态还是(háishì)从经济(jīngjì)价值上看,海洋和森林对于大陈岛和岛民而言都是一笔财富。
从“靠海吃海”到“养海致富(zhìfù)”
大陈岛西端的梅花(méihuā)湾(wān),因其避风港的形状酷似梅花花瓣得名。当地居民回忆说,梅花湾曾有污水直排大海,海域常常漂浮着垃圾(lājī)。经历生态修复后(hòu),海湾水清岸绿,面貌焕然一新。修复工程还为梅花湾西侧岸段新添了一处砂质岸线沙滩。
浙江大陈岛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2019年以来,大陈岛连续获得国家和省级海湾修复资金支持,砂质岸线(ànxiàn)合计修复长度908米,乌沙头(shātóu)侵蚀岸线防护加固实施边坡清理12302.2立方米,恢复山体森林植被1448亩。此外,岛上建成低碳固废处置站和废水处理厂(chǎng),近岸海域一类水质面积占(zhàn)比(bǐ)提升至98%,形成“水清滩净、鱼鸥(yúōu)翔集”的海湾生态。
通过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,大陈岛经历了从“靠海吃海”到“养海致富”的迭代。鸡笼头是大陈岛黄鱼(huángyú)主产地,这里(zhèlǐ)曾因过度捕捞,野生黄鱼资源濒临枯竭。近年来,椒江区投资3000万元建成涵盖人工鱼礁礁体数量426个(gè)(只、组)、鱼礁规模10.5万立方米(wànlìfāngmǐ)的海洋牧场示范区;组织增殖放流活动(huódòng),放流黑鲷、梭子蟹、大黄鱼等,豢养(huànyǎng)渔业资源。大陈黄鱼这一大陈岛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富民产业因此(yīncǐ)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大陈岛海湾“颜(yán)”“质”双升,越来越多(duō)游客慕名而来。2024年,来岛旅游人次达到20万,旅游收入达1.7亿元,带动海岛“美丽经济(jīngjì)”蓬勃发展。
“80后”大陈岛(chéndǎo)居民孔庆磊2020年在梅花湾租下一套(yītào)海边民居,进行房屋改造和装修后,做起(zuòqǐ)了民宿(mínsù)生意。孔庆磊说,随着海岛风景变美,民宿生意越来越好,2024年,其开办的“澜庭民宿”营收100多万元。“5月到10月是大陈岛旅游旺季,很多游客来岛上游玩。随着这两年(liǎngnián)客流量增多,我们加大投资,去年还经营(jīngyíng)起了餐饮。”
渔旅融合的发展模式,让岛上“小(xiǎo)老板”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周海华既是大陈岛“拾光民宿”的投资者,也是大陈黄鱼行业管理协会会长。站在“拾光民宿”院子里(lǐ),向大海深处(shēnchù)眺望,一个个巨大的圆形网箱整齐排列(páiliè),那便是周海华经营的黄鱼养殖场。
在大(dà)陈岛,像周海华这样“跨界”经营渔业、旅游业的民营企业家越来越多。大陈镇凭借海洋与旅游资源双重优势,培育发展海上休闲(xiūxián)观光(guānguāng)产业,把大陈黄鱼(huángyú)元素(yuánsù)融入餐饮店、民宿等(děng),形成喂黄鱼、赏黄鱼、钓黄鱼、吃黄鱼、购黄鱼产业链。进一步发展黄鱼深加工及营销推广,挖掘大陈黄鱼文化,鼓励岛民制作鱼鲞等伴手礼产品,为“新农人”搭建大显身手的舞台。
(《瞭望》2025年第(dì)24期 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